在各地的酒驾治理行动中,除了确实喝了酒的,还有一部分并没有喝酒但却测出“酒驾”的,怎么回事呢?来看一个案例。
今年3月5日下午,湖北高速交警宜昌大队在收费站处执勤,一名女驾驶人在接受检查时,刚靠近快速检测仪器,仪器就亮了红灯。交警指挥其靠边停车进行呼气检测,结果为54mg/100ml,确实是酒后驾驶。
这位女子也莫名其妙:我没有喝酒啊?随后称自己午饭吃了大蒜,看到交警检查后,为了避免尴尬,喷了一下口气清新剂。
说者无意,听者有心,交警敏锐地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口气清新剂上,便请她拿出来检查,发现成分中含有“乙醇”。随后交警让其过十来分钟再次进行测试,结果变为0。这下真相大白,原来是含酒精成分的口气清新剂惹的祸。
注意:若“被酒驾”怎么办?
生活中有些食物和生活用品会导致驾驶人“被酒驾”,比如荔枝、蛋黄派、藿香正气水(夏天快到了要注意这个哦)、腐乳等,以及口气清新剂、漱口水等一些含酒精成分的日用品。万一被这些东西“黑”了,怎么解除嫌疑呢?
很简单:向交警说明情况,漱口后稍等片刻再进行一次测试,如果测试为非酒驾,就可以放心走人啦。如果结果依然是酒驾也不用怕,毕竟判定醉驾的依据是“血液检测”,所以,申请进行采血检测就可以了。
派酥类食品
如蛋黄派软面包以及瑞士卷等,食用酒精可以用来保存水分,让蛋糕更为松软,因此生产厂商会添加一定浓度的酒精在蛋糕里,尤其是日期越新鲜的酒精残留越多。
水果酵素
尤其是火龙果和苹果,酵母对添加在“酵素”中的糖情有独钟,在发酵环境中迅速滋生,产生酒味。
制作“水果酵素”时酵母会产生二氧化碳。容器中氧气被耗尽,酵母就开始产生酒精。
水果
一些糖分比较高的水果,例如荔枝,荔枝含有较高的糖分,唾液中很多酶会对荔枝的糖分进行发酵产生酒精。
荔枝采摘后运输时,水果内细胞缺氧,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,食用时分解出细胞内的酒精。
卤食物和酒酿
这些食物的制作工艺中都含有从陈年酒糟提取物或由酒类直接腌制,酒精含量高。
其实这已经不算是被酒驾,吃了过多这类食物,真的是算酒驾了。
药品
药品的说明书中都会该药品的成分,如果药品中标有乙醇成分,服用后尽量勿开车,诸如藿香正气水、酊剂、药酒等。
部分药品虽然并非能算真正酒驾,但是这些药品中高含量的乙醇会威胁到神经功能,开车是十分危险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