冉庄地道战纪念馆于1959年建馆,1961年被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我们现在所处纪念馆新馆是10年的9月3号正式对外开放的。馆内珍藏着500多件地道战革命文物,以现代化的展览手段分四部分展示。
1931年,日本侵略军发动了9.18事变,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,1937年,七七事变爆发,日军开始了大举侵华。到了1942年,日军大举增兵华北,把我冀中华北平原细碎分割成2670块,实行三光政策,制造了成千上万个骇人听闻的血腥惨案,冀中人民迅速处身于水深火热之中。
因为冀中平原无险可守、无遮无拦,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,我们开创了如地道战、地雷战、麻雀战、破袭战、围困站、挑帘战等一系列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,使日军陷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。而冀中人民运用最为广泛的还要属,地道战。
地道最早是在老百姓家中的‘山药井’,俗称为‘蛤蟆蹲’的单口洞逐步发展而形成的,因为单口洞特别危险,一旦被日军发现,人员受到伤亡,地道受到破坏,所以我们就在单口洞的基础上改为双口洞、多口洞,最后形成了地道网。这样,不但可以掩藏还可以打击敌人。抗日战争时期,全冀中平原挖地道总长达到了2.5万华里,堪称地下长城。地下设施非常的齐全,有储量室、休息室、办公室、指挥室、战地医院、兵工厂等都在地下,能打能藏、可攻可守。
抗日战争时期的冉庄村地道,全村长达32华里,以十字街老槐树为中心向四外伸展开,有四条主干线、24条支线,两条连村地道,两条突围线。地道还分为军用、民用两种,民用地道与十三口水井相连,排水、取水、通风。军用地道则用来调兵遣将,利用各种隐蔽的地道口还有战斗工事与敌人巧妙周旋,这样就形成了一处坚不可摧的地下堡垒。地道四通八达、七纵八横,其实它也有一定的规律,我们冉庄地道,大体都在街道的下面、沿街走。首先在地面上每隔七米,或是十米的地方先向下打两个竖井,地道里面然后再相对而挖、对着掏,这样它的方向就不会有大的错落,稍微有些弯曲还可以作为掩体来打击敌人,地道就是这样一段一段来挖成的。面前我们看到的这个大的三维立体成像采用了最先进的展览手段,展示了冉庄地道在当时具有三通、三交叉、四好、五防的作用,地道可以防水、防火、防烟、防钻、防破坏。各种防御设施在这里展示的非常形象,非常到位。就像电影地道战中的那句台词,说的非常的经典‘水是宝贵的,应该把它放回原处,烟是有毒的,不能放进一丝,一缕。
为了解决弹药不足的问题,冉庄地道内还设有地下土兵工厂。占地面积140平米,细分为七个车间组,手雷、地雷、水壶雷、木箱雷、鼠夹雷、连环类也就是字母雷,当年抗日战争时期,我们也就是用这些远远落后于敌人的武器,抗击装备精良的日本军队,并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