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博体育,足球外围app

图片

书写半部清史的直隶总督署

2021/3/1 9:40:11??来源:本站?点击:5487

中国古代民间称官署为“衙门”。至今,国内还有级别不等的官衙遗存,如始建于元代的河南内乡县衙、山西霍州府衙、保定的清代直隶省衙、明清北京故宫等古代县、府、省乃至具有皇权象征的这四类代表性建筑。

保定老城区裕华中路北侧的清代直隶总督署,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,被认为是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总督衙署建筑群。内部建筑是承继传统建筑的风水堪舆和规制的要求建设中、东、西三路,形制为布瓦顶的小式硬山结构,青砖素瓦,灰砌磨砖,不求奢华但很坚固实用

署理直隶总督唐执玉在总督署落成之后,曾立《新建保定总督公署碑记》,记述新署的规制。中路由大门、仪门、戒石坊、大堂、二堂、三堂、四堂主体建筑构成,贯穿在南北中轴线上,总督署的大堂不像州县衙的大堂是用来审案的,是个举行仪式的场所,凡有重大的政务活动,隆重的庆典活动,就在这里举行。大堂之后是二堂,二堂门前有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写下的一幅楹联:“随时以法言巽语相规,为诸君导迎善气;斯民当火热水深之后,赖良吏默挽天心。”这是对同僚及下属的规劝,要他们救拔百姓于水火之中。

二堂又称“退思堂”、“思补堂”,有深思熟虑、弥补不足之意,是总督会见外地官员及僚属,举行一般礼仪活动的地方,二堂的建筑布局为一明两暗,东间是议事厅,是总督和幕僚们议事的地方;西间为启事厅,是幕僚书吏为总督整理案卷提供咨询的地方,也是幕僚处理一般公务和书写文书的地方。三堂又称官邸,是主官日常处理公务和休息的地方,四堂又叫上房,是主官的内宅,住有家眷,外人不得随意入内。在大堂院两侧有六科房,对应朝廷的六部,按文东武西,东侧为吏、户、礼三房,西边为兵、刑、工三房。

直隶总督署还有对称的东、西两路建筑,大门前还有东、西班房、照壁、辕门、旗杆等。中路周围有廊庑与左右耳房、厢房相通,花厅、幕府院等作为辅助建筑分列东西两路。大门坐北朝南,门前的左右两侧是东班房和西班房,往南是辕门、照壁和旗杆。院内中路两旁那一颗颗挺拔茂盛的柏树,有的有400多年树龄,每遇冬季,都有成群的猫头鹰飞到树杈上与柏树结缘。

该署的前身可追溯至元代顺天路总管府宣化堂。宣化堂修建于元世祖至元七年(1270年),由顺天路总管府治中周孟勘主持修建,并请容城名士刘因为之撰写了《宣化堂记》,文中说周“尝于时丰政暇之际,新其府之公堂,谓是堂者一道听政之所也,上之化由是而宣,乃大书其匾曰宣化”,将堂名由来、基址与堂的渊源关系记述了下来。

明朝建立后,保定知府骆佥对以宣化堂为主体建筑的衙署进行了扩建,作为府署。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,将大宁都指挥使司移驻保定,保定府署又成为大宁都司署的二堂院。

清康熙八年(1669年),直隶巡抚自正定移驻保定后,保定城西北的原参将署改为巡抚衙署,大宁都司署则改作参将署。雍正二年(1724年),直隶巡抚李维钧升任驻保定的首位直隶总督,在参将署(宣化堂)原基址上开始建总督衙署,至雍正八年(1730年)正式完工。

直隶总督在保定共存在了187年,共有74人当过99任次直隶总督,如唐执玉、李卫、方观承、琦善、曾国藩、李鸿章、荣禄、袁世凯等清代名臣都曾坐镇于此地,这些皇臣官宦的“千秋功罪”,如“半部清史”。

保定市事故处理进度查询